今天是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农历甲辰 龙年 三月廿六  北京: 晴 西北风3-4级转北风小于3级 -5℃~5℃

杨雄: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,切务“催熟”这份美好

发布时间:2015/11/3 15:37:00 访问次数:4458

【演讲者】杨雄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
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。就像我们种蔬菜、种粮食,就像上海人现在喜欢吃不用化肥催熟的蔬菜一个道理。教育也是这样,如果你过多地期待、过早地开发,过度地保护和过度地教育,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,反而不利于他的成长。
        举一个例子,养鸡场的鸡,是怎么样的?巨大的标准化车间,灯光一打开,合成的喂料一放,鸡就去吃,吃饱,灯关掉,睡觉。过两个小时,继续开灯,让它们继续去吃,吃完再睡觉,几个月就出来了。我们的教育,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,就是关在屋里长大的孩子,不给他散养,不让他见阳光,不让他到农田玩泥,这样的孩子就丧失了上帝给他的自主能力,什么都是人工喂养的。所以,现在的孩子,由于是独生子女,父母给他照顾、喂饭,最后衣服都不会穿,到美国留学还要陪读,这种“悲剧”很多。
        所以我说培养孩子不能“催熟”,不能反季节,不能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真和快乐,主要是这样一种理念。网络社会,现在不缺少知识,现在缺的,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理念。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观点太多,家长像没头苍蝇一样,为孩子安排所有的事情,孩子除了睡觉外,24小时全部安排满,包括周末。中国父母很花心思,但花得对不对?这是理念的问题。
一 关于“家庭教育”的五个观点
        在我看来:
        第一,家庭教育与其说是一门科学,不如说是一种艺术。
        第二,家庭教育只能借鉴,不能完全拷贝、复制。 
        每个孩子的特性、发展的潜力和特性都不一样。这个家长培养孩子成功的范例和概率,你完全拷贝,不一定成功。
        第三,家庭教育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比例的。
        第四,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。
        第五,家庭教育需要科学指导.
        你做的家庭教育,你对孩子的培养,实际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。什么叫发现?你要在从小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,逐渐地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天赋、特性和兴趣,因势利导加以开发,而不是盲目的,别人家长带孩子学英语,我也带孩子学英语,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。
        所以,首先这是一个耐心的过程,二是陪伴和发现的过程,三是缓慢的过程。这就是有机教育的核心理念。养鸡场的鸡,叫速成鸡,速成的东西上海人不太喜欢的。为什么我们喜欢吃散养的鸡?散养的都很慢很慢,你要养很多时间的。培养孩子,一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要给他一定的时间。任何的催熟,后果都是不好的。我的核心观点就是有机教育育儿,个性发展,恢复教育的本质,让孩子缓慢的成长,甚至有一些天性和自然与野蛮的成长。
        我们看孩子整个一生经历四个环境,第一个是母亲的子宫,第二个是家庭,第三是学校,第四是大学毕业进入职场,然后再结束,回到家庭。因为是这样的一个过程,说明了几个观点:第一,孩子离开子宫,也就是待在子宫10个月的时间。孩子出生以后,在哪个环境待得时间最长?我认为是家庭。你中学毕业以后必须要考大学。工业化的时代就是这样,不断的训练,要读很多年的书,然后进入职场。这四个场所里面,唯有家庭的时间待得最长,不管你再优秀、飞得多远,一直到退休,还是要回到家庭。可见,人类在家庭的时间最长,也就是家庭对孩子来说,对所有的成年人来说,是最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细胞。
        所以,我第五个观点,家庭教育需要科学指导。就像我结婚、生子,我们50后从来没有接受过早教,没有早教的概念,就是这样养孩子、生孩子,稀里糊涂地带大,那时候的物质条件也不像现在这么好,整个社会观念也没有这么新。但回过头说,社会进步了,每个家庭有一套房子了,我们的家长都是60后、70后,甚至80后、90后都进入了育儿期,我们有这样的意识,要把孩子培育好,而且上海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,一个孩子成功与否,牵动着整个的家庭,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在中国凸显了出来。但为了避免走弯路,我们要研究家庭教育的规律。
        有些家长认为,我和太太是博士,难道我们的家庭教育会教育不好吗?我是一个学者,难道我的孩子会教育不好吗?其实不是这样,你不能代替孩子成长。作为孩子的家长,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教训。但可惜不能重新来过。
二 孩子成长是十分缓慢的过程,不能太着急
        我再继续围绕这个观点论证一下,为什么不能太着急?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,存在着先后、个别的差异性。对于每个孩子来说,发育程度不同。横向比较,有的孩子开窍比较早一些,有些孩子比较晚一些,一定存在着差异性,尤其是性别的差异性。所以,你看现在的女孩子,你在教育方面就省力很多。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,使女孩子比较容易获得高分,她专心、仔细、听话、认真,不像男孩子比较调皮,喜欢玩,心智成熟比较晚。这是我们青少所对独生子女进行研究的结论。
        所以我们主张,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法应该有所区别。女孩子,天然适合中国的应试教育。你生了女儿,你就放心很多。读书,你看幼儿园里,受表扬的也是女孩子,小学当班长的是女孩,初中、高中更不要说。过去文科状元是女孩,现在理工科状元也是女孩。男孩子受到压迫的,你知道吗?家里四合一,都是女人包围着,奶奶、外婆、妈妈,到幼儿园里老师和阿姨是女的,小学也是女教师,班长又是女孩子,受到压迫的。所以,你们一定要给男孩子缓慢成长的机会,不要着急,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。每个孩子都是天才,只是我们方向搞错了。男孩女孩培养的路径搞错了,把孩子搞糟了。
        家庭教育的中心是孩子教育,但核心是教育家长,而不是教育孩子。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不要着急?因为大脑会自动修剪、摒弃一些无用的部分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规律。我们要研究儿童成长的分化期,大概有三个时期,一个是3岁左右,大脑急剧成长的变化,一个是幼小衔接的节点,还有一个是考高中阶段,这三个关键期要抓住。我甚至有一个“谬论”,我们要把握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。别动不动就搞素质教育,也别一本正经去搞应试教育,这两者之间是有弹性和节奏的,让孩子在交替的过程中,在自由和限制过程中,让他自由地、也有限制地去发展,这是一个教育孩子、训练孩子的技巧,这是我个人的说法。
        从学理上说,人类成长是分阶段的。某些大脑的功用,只是配合某个阶段。一旦顺利渡过了,大脑就会自动摒弃这些功能,保持其有用的连接。大脑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记住,一定要摒弃一些东西,否则大脑要“爆炸”的。为什么不太建议孩子练单词卡?我的孩子可以认识2000个汉字、3000个单词,我们觉得这是神童。错了,这绝对是市场上教育公司的误导。这个时期,儿童就是这种强记的功能,他认识这个汉字,不一定知道怎么用,不知道后面的含义。过了这个时间,这个字他就忘记了。这个孩子认识2000个汉字,一个月不训练,大半都忘记了。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。如果你的孩子两三岁,拼命地高强度开发,大脑还没有长好你就拼命地开发,是装进去了,但真的到了发力的时候,他厌学了。读书,永远没有幸福、快乐的事情。
        读书是辛苦的活,上帝造人的时候,就有一种避祸、亲近幸福和舒适的本能。谁愿意很辛苦呢?这是人的本能。这种功能在孩子教育、训练过程中没有保护好,过早地开发,滥用他的大脑,真的要发力读书的时候,导致身体、大脑跟不上,情绪异化。为什么有的孩子对父母给他补课、加课很反感?因为父母对于节奏没有把握好。但也不是说大脑不要用,用到什么程度?开发什么?要根据他的习惯,根据孩子的天性、本性、特质来开发。一个孩子如果喜欢画画,真的很喜欢,你再让他画,他一天坐在那里画不会累,因为他是做一件喜欢的事情。比如他喜欢乐高的玩具,他去拼装,注意力非常集中,吃饭都忘记。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,因为他喜欢。你让他写汉字,他会经常出错,“手拉手”写成“毛拉毛”,家长、老师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笨?罚重新写50次,还是手拉手、毛拉毛。为什么?你们要知道,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有一个阶段就是相反时期,什么东西都是颠倒的,6和9搞不清楚,手和毛搞不清楚,罚100次也纠正不过来,家长着急了,孩子是不是傻?是不是低能?是不是多动症?其实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好了。所以,我们要研究孩子发展的差异性、分化性,性别的优势和劣势,要有机教育,就是这个道理。每个儿童,每个阶段,都有他的特定优势和劣势,一方面儿童具有完成任务的典型能力,另一方面又典型犯错。每个孩子都有犯错的特性,有的忘记这个,有的忘记那个,你去开家长会,老师说“你的儿子坐不定、站不定”,批评你,你脸红了,这是男孩的天性,你怕什么?当然有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要训练,他是男孩子,幼儿园出来就是小学,有的男孩子就是坐不定,要坐20分钟到外面转一圈,再回来坐一会儿。校长想想,这男孩子是不是有毛病?语文课上一半要出去转一圈再回来?这是正常的,男孩就是这样。关键是幼小衔接你没有训练好,你在幼小衔接的前一年,要训练他怎么叠被子、理书包,规定时间完成该完成的事情,要慢慢训练。这个要训练21次,一个动作完成21次才可以,完成之后他就会记下来。
        中国家长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:第一,从来不给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磨炼意志的机会,我们都是代替的,越俎代庖,又处处让孩子和别人竞争,但没有训练过,怎么比较?第二,中国很多的家长,培养孩子的目标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,就是成绩,成绩好就“一好顶三好”,可以什么都不行,没有关系,只要成绩好。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女孩子做大队长,回家洗澡是爸爸洗的。女孩子在学校是大队长,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,我觉得这不是好现象。还有一种情况,男孩子的事情,妈妈都知道,爸爸不知道,父亲不和儿子交往。父亲喜欢女儿,儿子和妈妈亲,这种性别关系也会导致很多家庭问题。所以我后面主张,爸爸也要介入家庭教育,在《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》里我们是比较完整提出来的。
       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。在互联网时代,学校的教育课程,知识教育重要性逐渐下降,有人精确计算,知识的重要性下降了30%,因为互联网、大数据的迅猛发展。过去说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现在叫不知不要紧,上网变知之。
        知识的重要性在下降,很多人在帮你的忙,是不是?在互联网时代,家长的权威,老师的权威在丧失。但是你作为一个专家的权威在哪里?就是方向,就是对知识的迁移、整合,你要教学生,怎么把网上的一堆知识找出来,整合在一起,迁移在自己的结构里面,这是本事。现在知识不缺,有一台计算机,把全世界的知识都装在一个非常快的CPU里面。所有的知识,一个命令全部给你找出来,要图像有图像,要音乐有音乐,要文献是文献,除了中文知识外还有英文知识。在整个的互联网时代,英文占95%,5%是中文知识。慕课,你去看,多精彩?全世界最优秀的教授在给你讲课。再下去,我们报纸都不看了。今天我给手下的科研人员送报纸,他们说不要,家里没有人看,他们都上网看的。学习的方式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,报纸关门、印刷厂关门,书店关门,这个日子会来到的。印刷4.0,就是个性化的生产,小众化的生产。这种小众化的生产,你可能查到一堆知识,我投了钱到机器里,机器整理、编码,一本书掉出来了,就像买可乐一样,我在欧洲已经看到了。这是个性化的印刷出版时代,印刷10万本书、5万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现在进入分众化的时代,小众化的时代,个性化的时代,教育一定会进入这样一个创新的、个别化的时代。在这样的时代,学校教育的普适性、通用性会下降,个性化的、自由的、创新的教育,自主的学习,我们叫泛在学习的成分会上升。这样的情况下,孩子的兴趣接受平台一致,甚至老师接受的信息还不如孩子。你现在到大学去讲课,你讲一个观点,孩子马上上网查,你的观点对不对。你讲一个结论,他有10个相反的结论和你争辩。过去上课,我就是权威,我说什么他记什么,现在不是,他会上网查。你说的对吗?数字是不是错误了?你说错,他马上就说“老师你讲错了”,老师的权威就受到了质疑。
三 我的新家庭教育“三角”理论
        我总结一下我对家庭教育有什么看法?我提出新家庭教育“三角”理论。我认为,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等边三角的结构,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结构。这个结构里面,一般来说是父亲、母亲和孩子。三个边,三个点构成了三边关系,构成了一个家庭的小三角结构。怎么说?我就提出了三种教育。
        第一个叫“亲职教育”、第二个是“子职教育”、第三个是“配偶教育”,或者叫夫妻教育。
        一般家庭教育中,所有的讲师、教授一般只会讲“亲职教育”,不会谈到“子职教育”或者“配偶教育”。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三个角,不是一个角的问题,不是单向输出的过程,而是三边的互动影响的关系。既有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过程,也有孩子对父母反向的反哺关系,家庭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。
        什么是“亲职教育”?就是为人父母的问题,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父母怎么付出、怎么教育,家庭教育光讲这些不够,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怎么教好孩子的问题。我们现在对孩子付出太多,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讲付出。
        我经常和我儿子说,父母赚钱为你付出,你在家里就做读书一件事,我们做100件事。你付出什么?你对家庭有什么贡献?我们经常和孩子开玩笑,你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任务,这就是“子职教育”的问题。现在家庭教育,出了很多问题,就是“子职教育”出了问题。很多规矩、规训没有。
        “配偶教育”也很重要,夫妻间怎么扮演红脸、白脸和各种角色的关系?教育手法的一致性的问题,互相配合非常重要。父母要自我教育,我在回答孩子教育问题上,孩子出的问题都是父母配合没有搞好,或者是单亲家庭,或者是父母忙得疏于管理孩子,或者是爸爸钱一扔,什么都不管。或者是孩子整天做功课,父母不去沟通,或者父母整天打麻将。父母不好好学习,要让孩子天天向上,这一定是家长有问题。我提出,为什么“配偶教育”那么重要。在一个正常家庭中间,理应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,当两人世界变成三人世界,位序关系我比较主张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。不仅如此,家庭当中,我们还要强调“父职教育”,一般来说,父亲带大的孩子比较果敢、独立,比较有责任和冒险精神。你看家庭里面孩子小的时候,妈妈给孩子读的都是童话,很美好的东西。父亲给孩子玩的都是有关战争、运动的内容。这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区别,男人和孩子沟通的是体育,以及奇怪的、世界上的新闻。母亲总是100个童话故事给孩子讲,让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社会中。男人和女人带孩子的手法不一样。
        而“子职教育”,就是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,学习礼仪教育,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、伙伴的教育等。

版权:
本栏目获上海市妇联独家授权,内容选自由上海市妇联和上海社科院主办,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“第一届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”。

推荐】【字体: 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本站总访问量:1256983人次 | 最高峰6153人在线 | 当前有15人在线 | 网站地图 | 管理登录
版权所有: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 联系我们:56876807
京ICP备2020035690号-1 |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913号 | 本站支持IPv6访问 | 技术支持:智慧创星